一位母親兼老師的深沉反思:孩子,你為什么跑
孩子又一次離家出走,三天沒有消息。我和愛人快崩潰了。
孩子喜歡玩游戲,是不是去了網吧?我們從望京找到北苑,從北苑找到天通苑,每一個社區(qū),每一條街,每一家網吧,每一座電玩城,每一家麥當勞和肯德基店……我們都問遍了,沒有。我們把所有他可能去的地方的錄像都調出來,一點一點地快進了看,目不轉睛地盯著,生怕漏過去沒看到。就在我?guī)捉^望的48小時之后,在一個十字路口的錄像里我看到了孩子的背影:是他,白色短袖校服,藍色米奇書包,書包很沉,他身體稍彎向前傾,腳跐著地。他是從右邊的超市里出來的,攝像頭從他身后照過來,照不到他的臉。不知道孩子那時在想些什么,他走到路口,停下來張望,這個地方他顯然之前沒有來過,同學打車帶他到這里,他下了車,不知該到哪里去,他左右看了一會兒然后向左拐,慢慢移出鏡頭,不見了。
6月19號晚上7:36至7:39,孩子瘦弱的身影消失在茫茫人海中。十字路口,每天都是奔波的人流,沒有人注意到這個迷茫的少年,而我作為他的母親,又懂他多少呢?
我已經很久沒有這么長時間地注視過他的背影了? 能想起來的還是他四歲時我目送他去幼兒園全托時的背影,那時我們一周才見一面。想想那個時候,他是多么的可愛,他常常給我講故事。冬天他見一些灌木上掛著小紅果,就問我知不知道這些小紅果為什么不落,我說不知道,他就說是因為夏天的時候灌木叢里有很多小蟲,它們拉琴唱歌,讓這里變得很熱鬧,灌木很開心,為了感謝小蟲,它冬天也掛著紅果,為蟲兒們準備早餐。
孩子那時候很懂事,像個小大人。我告訴他進幼兒園如果不哭,我就會被幼兒園老師表揚。他問:“能不哭出聲把眼淚包在眼圈里嗎?”我說:“不行,包在眼圈里也會被老師發(fā)現,只有笑著跟媽媽說再見才行。”他若有所思地答應了。我送他去北大幼兒園,要先從天通苑坐地鐵到五道口,他一路上都在報地鐵站名,快到五道口時他就傷心地哭開了:“為什么不永遠坐下去呀?為什么呀?”每次下地鐵我都會在五道口抱他很久,看一趟又一趟車駛過,人潮水般涌進涌出,直到他安靜下來,我們才出地鐵打車去幼兒園。到幼兒園大門,他自己背著一周要換洗的衣物走進去。包有些沉,他一扭一拐,咬著嘴唇擠出笑來跟我說再見。我一直目送他走進樓,他進樓前總會扭頭看我還在不在,我遠遠地向他招手,他也向我招手……每周都要經歷這樣的離別,送完他,我還要趕去上班,一路上我都在流淚,這一晃就是6年,直到孩子四年級時我們手頭寬裕些才換了房,他終于可以不用住校了。
任何一種方式生活都有利有弊:五年的住校生活,鍛煉了孩子,他的思想獨立性很強,他不依賴任何人;但他也因此沒有養(yǎng)成跟父母溝通的習慣,很多事情,他都自己做主,不知道有些事情是需要跟父母商量的,而當我們意識到時都已經晚了。 當時我們太年輕,之前沒有做過父母,我和愛人都是在一種粗放的狀態(tài)下長大的,我們沒有育兒的經驗,一切都是邊摸索邊學。當初想著北大幼兒園條件挺好,空間大,園子里有樹,孩子能吃飽睡好,在戶外活動的時間能夠保證一天至少兩小時,加上北大幼兒園不教認字,也不教算數,我們覺得挺好,不曾知其實小孩子也是有心事的。孩子一個人住幼兒園,周五下午才能見到我,他平日里遇到什么事沒辦法告訴我們,只能講給墻壁聽。這是我后來才知道的。他上二年級有一次寫作文寫道,他晚上一閉眼就好像在看電影,看見爸爸和媽媽在各自的書房看書,他跑過去,爸爸媽媽不見了,醒來一摸是硬硬的墻,他就掩著被角嗚嗚地哭……孩子的床靠墻,我只道這墻擋著,免著他晚上滾下來,沒想到這墻還是他多少個晚上醒來摸到的傷痛。
周五下午我們進修,進修完我去接他已經很晚了,好在我還不是最后一個,園子里還有幾個小朋友在追打,但孩子常常自己拖著一個大大的包,里面是他一周換下來的衣物,站在大樹下等我。他特別喜歡撿地上的葉子,每次都站在樹下的同一個位置等我,他怕我到了看不到他。我遠遠地就看見他,一叫,他就飛奔過來,有時候包的拉鎖沒拉好,東西掉出來,他一路跑一路撿,跑到跟前,小臉紅撲撲的……
那時候,他是多么地想回家啊! 可是,現在,他卻要傷心地離家出走。
孩子平時喜歡上QQ,他出走后沒有再上過QQ,也沒有任何網游的記錄。他會去哪里呢? 我想起他小時候愛看書,恨不得走路也要看,撞到樹上都不知道。他會不會在書店? 我立即跟所有的朋友聯系,讓他們到各家附近的書店幫我一起找,終于在孩子失蹤70個小時之后在望京圖書大廈找到了他。朋友告訴我,當時她激動地都說不出話來,眼淚直往下淌,可是我家孩子卻很木然,什么話也不說……
除了木然,恐怕只有茫然。他能說什么呢?
外人不可能知道孩子為什么會接連出走,他們以為孩子因為害怕挨打而離開家,甚至有人開始謠傳我們家存在家庭暴力,還有人批評孩子說他使整個家庭蒙羞…… 這都是外人的妄說,對我來說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安全回來了。 孩子平時是怕黑的,究竟因為什么他一次次離家出走,整宿整宿地在外面露宿,渾身被蚊子咬得紅腫也不回家?
他走的那天早上,我發(fā)現他拿錢買了PSP游戲機到學校,我去學校找他,我倆在談話室里說了很久,我追著他問,把PSP游戲機帶到學校是不是很光榮,如果覺得光榮就站到講臺上演講一番,把游戲機掛在講臺邊好好展覽展覽……我痛苦地恨不得給他下跪,我只顧不停地訓斥他,卻不曾想他竟然打算放學不回家了!
這一年來他因為玩游戲,加上母親病重,我?guī)缀趺刻於紓牡芈錅I。我在想究竟是哪里出了差錯。是我們愛他不夠,關心的少? 我后悔他那么小就送他去全托,可是周末我不是放下手頭的事在陪他嗎? 我們幾乎每周都去遠足,一起去游泳,一起看書,我和他爸還一起聽他朗誦,聽他講故事……何況他四歲之前一直和我們在一起,那時候他是多么的活潑呀!
孩子還沒有出生,母親就過來幫我,把孩子帶到四歲才走。老人家熱情善良,我們住的石佛營小區(qū)的小朋友她幾乎都認識,她常把小朋友招到家里來玩,我們家成了兒童樂園。跟姥姥在一起,孩子特別大方,他所有的玩具都拿給小朋友玩,買東西常常要買好幾份,跟伙伴們分享。后來他玩游戲也拿錢給同學,幫別人充值,別人叫他土豪,這里面或許有他虛榮的成分,但更多的應該是因為他兒時就養(yǎng)成的大方。他不知道這樣做不好,他只知道好玩的大家一起玩。姥姥特別勤快,每天風雨無阻地帶孫子到處跑,尤其愛去離家兩公里之外的姚家園火車道看火車,一看就是一上午……十年之后,姥姥病重,孩子寫文章還清晰地記得自己三四歲時跟姥姥去火車道追火車的場景,他也因此愛上了遠行。
孩子四歲時,姥姥回新疆了。那時候,家里條件不夠好,請不起保姆,我們住得離單位太遠,孩子上學成了大問題,最后我們只好忍痛讓孩子全托。在北大幼兒園,孩子一直在一種散養(yǎng)的狀態(tài)下長大,他生病了就自己找藥吃,他沒有像同齡人那樣上過什么課外的藝術輔導班,更沒有從小就報班學外語、奧數。小學五年級之前,他成績不錯,似乎這些并沒有影響到他的學習,但到小升初時,問題就凸顯出來,在選拔考試中,他沒有優(yōu)勢。不過,他大把的時間都去讀書了,四年級時,他就已經閱讀卡爾維諾的作品了,思想比很多同齡人成熟。由于自由發(fā)展,孩子的個性沒有受到壓抑,喜歡的事情他會廢寢忘食地做,不喜歡的事我們也不強迫,隨他選擇;什么都喜歡也是不現實的。 他如果能一直在相對寬松的環(huán)境里長大,或許能健康發(fā)展,但他的成長環(huán)境從某種程度上說挫傷了他學習的熱情,這可能是每一個應試環(huán)境下的孩子都會經歷的事情。 我和孩子他爸對目前的學校教育基本持批評的態(tài)度,我們完全無意于培養(yǎng)孩子去適應,更不想讓他當什么學霸,成為所謂的“應試精英”。我們希望孩子能保持自己的個性成長。 孩子后來出現的很多問題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我們的家庭教育觀念和學校教育產生了巨大的矛盾,加上孩子個性太強, 他從六年級就開始變得叛逆,初一一開學沒多久便開始厭學,不愿意去學校。他嘲笑語文課本里編選的教材十分幼稚,討厭戴紅領巾,厭惡假大空的教育形式,對老師的某些言詞公開抗議,他無法接受學校按考試成績定學生優(yōu)差的做法……我無意為孩子辯護,因為他自身有很多壞毛病,但我真的非常困惑,而這種困惑也是我小時候所經歷的困惑,導致我們在知、行上不能合一。
目前我們的學校教育真的很糟糕,這是我們成人無法回避的現實。大部分家長都怕老師,不敢向老師反映問題,更有甚者,說以前的老師怎么不好,現在的老師怎么好,其實等孩子畢業(yè)換了老師,他們又是一番新的議論。 我作為老師,不妨斗膽說點真話,讓我們來看看我們的孩子們是怎樣度過他們的童年和少年的(僅以孩子的班級為例,雖然片面,但不失典型):
小學:
7:30到校,8:00開始上課,中午12:00下課,下午4:00左右放學,不能及時接送孩子的自費上課外輔導課至5:30。中午在教室用餐,自帶餐盒,吃完飯不允許在學校沖洗,餿臭的飯盒晚上帶回家洗。除了體活課和升旗儀式,任何時候不得出教學樓。中午在班里寫作業(yè)或看書,不能在樓道里奔跑,也不能大聲說話。四年級開始抽測,作業(yè)習題量劇增,大部分學生開始在校外報班學習,周末奔波于各種輔導班。孩子所在班級,只有4個學生沒有參加課外輔導班。四年級開始,近視人數劇增,到六年級畢業(yè),32個學生只有5人不戴眼鏡。
初中:
7:10到校,7:30開始上課,中午12:00下課,1:00進班,下午5:10左右放學。中午終于可以到學校飯廳吃飯,也可以出教學樓,在校園里散步,但1:00就必須回班,所有的時間幾乎都被學校做了精致的安排,學生沒有自己的業(yè)余時間。學校的管理更加精致,老師們嚴格按照學校實驗班學生自主發(fā)展手冊中對學生的管理評價體系細則對學生進行評價。該體系有上百條細則,上至愛國守法,下至愛老師雙手接遞物品。這些細則有一半是不錯的,但有一半要么大而空,要么太細,而且有的是長期行為評價,有的是短期行為評價,混在一起,要求每周評分,遵守則滿分,違反即零分,本人自評,同學評,小組評,班主任評,家長評,評完還須總結分析……教育正導向固然重要,但這樣的評價真的有效嗎? 如果處理不好是否會因評價不夠科學全面反而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 評價是必要的,但評價是不是不宜大而空,一周評價一次是不是太過頻繁,評價每項只能打滿分或零分是不是不合理,評價后做定性分析是不是不科學,小組評時是不是可能存在學生起哄亂評的現象? 即便評價公正,老師在評價之后是否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幫助后進生改正錯誤? 這樣的評價是否有利于班主任開展工作,還是反而增加了他們的工作負擔?……這些問題無人關心,人們只是在機械地評價,卻不知這樣的管理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在對學生甚至對老師施行著精致的暴政。
孩子們小學一年級最初入學時一般都是多么地熱愛學習,慢慢地他們開始討厭學校的學習生活,這里面除了孩子自身的問題之外,是不是更多的還是在于學校教育出了問題? 受消極情緒影響,我的孩子開始對很多事都不再那么感興趣,不只是我的孩子,大部分孩子,有幾個是因為熱愛學習而在學習? 到了高中,絕大部分孩子的眼中學習恐怕就是考試,考什么就學什么,不考就不學,完全喪失了探知世界的熱情。 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成就感,于是到游戲的虛擬世界中去找。 而我在這個時候卻粗暴地認為游戲一無是處,我從來沒有主動去了解過游戲,更沒有嘗試去理解孩子為什么會玩游戲,直到前不久孩子給報社投稿,我才知道游戲世界并非都是打打殺殺,這里面有很多故事,而且孕育著團隊的精神、平等和民主思想的種子。我這個時候再看孩子,才發(fā)現其實許多時候, 孩子的生活表面上看似漫不經心,可他內心卻有多少激蕩,而這些激蕩只屬于他自己,我作為他的母親,算是他最親的人,都沒有嘗試去理解哪怕只是了解一下他。
我愛他,但我對愛的理解只是出于我的認識,出于我的需求,我是多么地自私和無知啊!
想起孩子這一年多跟我們對抗,或許真的是我們也傷害了他——每個人都有困擾自己的事情,小孩子更是如此,他們是弱者,我們把太多的束縛和期待壓在他們身上,沒有教會他們如何快樂地生活不說,還無情地剝奪了他們快樂的權利。不禁想起楊德昌的電影“一一”中的洋洋從游泳池里爬出來以后,渾身濕漉漉的,家人沒有關注到他,即便看到了也只會以為是淋了雨,他們不會知道洋洋是為了婷婷。而婷婷所經歷的初戀更讓人傷懷,依然的只是她自己,一個人,沒有人知道,她的父母對此也一無所知。我們對我們的孩子又知道多少呢? 追求世俗目標的人可能知道的多些,世俗的東西往往是可以量化的,而論精神世界,我們對別人(包括最親的人) 往往一無所知,甚至一無所知得有些理所當然。
作為父母,我們會在不經意間就忽視了孩子,表面上看上去或許很重視,但與其說是重視孩子,不如說看重的其實是我們自己。
傷你最深的人是你的親人,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應該是事實。孩子的QQ昵稱是“ice”, 他在個人簽名處寫道:“你覺得我冷,是因為你沒有走近我。”是啊,這些年,我一直忙于工作,自以為愛學生,了解學生,我也的確做得不錯,但我卻忽視了自己的孩子。我一直自信地以為他是我的孩子,不會差到哪里去,卻不知道他的個性比我小時候還強。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各自的困惑,無意中都會筑起一道道墻,將自己與別人隔開,與真實的自己隔開。加上環(huán)境體制的壓抑,我們漸漸喪失了敞開心扉訴說的能力,甚至喪失了感受生活的能力。我一直擔心孩子給老師添麻煩,所以每次孩子犯錯,我給他的首先是批評。我沒有問過,孩子犯錯有沒有他的道理,盡管有時我覺得學校的管理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他的老師也有教育不講科學和藝術的時候,但我從來不在孩子面前談論這些,我只是一味地強調他不懂事,給老師添麻煩……結果,孩子覺得委屈,情緒不能得到疏導,跟學校跟老師的矛盾更大,他覺得我們都在排斥他,孤立他,唾棄他……
他出走了,他不相信我們愛他!
“人是不可能讓另外一個人去教他怎樣生活,那是很悲哀的,偏偏那個人又是我最愛最愛的人。” 孩子讓我心痛,就因為他是我最愛的人,我最愛的人不能接受我的理想——我希望他能把愛游戲的熱情分一半給別的方面,那怕只是天邊的云,在家里,我常常叫他到陽臺眺望遠山,我家住27層,可以望見西山,而他把這哪怕是五分鐘的眺望也當成我布置給他的任務,全然不知道我對他的愛。他不能,現在不能,或許將來也不能。即便將來他長大了,可能不像現在那么執(zhí)拗,但我倆的分歧會依舊存在,像小說,寫下去改變的不過是故事的情節(jié)罷了,即便我們的生活再重來一次。
孩子早熟,十歲的時候就特別喜歡電影《通天塔》和《蝴蝶效應》,據說現在又愛上了《云圖》,而小說家他最愛的是卡爾維諾。我有時后悔之前疏于對他的關注,但如果重來,又有什么不同呢,他還是他,我還是我。我知道一顆殘缺破碎的心是沒有好好愛人的能力的,我最該做的恐怕是把先自己調整好,用冉兄的話來說——要先搞定自己。
幸虧有這個假期,我?guī)Ш⒆映鲩T遠行,參加了三峽文化游集。在這個集體中我認識了冉云飛、蔡朝陽、江樹、王鋒、傅寒、程葰,還有Amada、Blanche、雪歌、宋詞清韻、孟瀟和她的母親。他們每個人都是我的一面鏡子,讓我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看到孟瀟姑娘的剪紙,不禁想起胖子那句“沒有一朵云,沒有一棵樹是不美麗的,所以人也應該是這樣子”,很美。大家都被孟瀟姑娘打動了,因為她跟奶奶的故事充滿了歲月的色彩,她的剪紙富有哲學的詩意: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是舒展的,因為舒展才能獨特,因為獨特才是有趣的……人生最可悲的恐怕是被生活磨得疲憊乏力,喪失了激情,喪失了個性,只剩下麻木的接受和無奈的承受。
每個人的心里都有別人難以體察的秘密,何況我的孩子生性敏感又讀書很多。我已入不惑之年,尚且有很多心結沒有解開,何況他還是一個孩子,而且個性又那么強? 我即便知道一些,但我真的能替他分擔嗎? 我只有禱告他能學會平和處世,學會接受這個世界的不完美,學會跟自己和解。
有些路注定要一個人走。我一直想給孩子自由,可是怎樣給? 給他什么樣的自由? 給他的自由是他本人想要的嗎? 他會不會因此而受到傷害? 給他的自由他能承受嗎? 人生只有一次,每個人對幸福的感受各不相同,又沒有什么辦法能夠檢驗哪種選擇更好,何況人生之路漫長,我們所認定的可能只是“一時之好”,帶來的卻是“終生之誤”。
說是2000字以內,不知不覺文章早就超了,似乎還有些跑題。我算不上“好家長”,我的一些做法從目前的狀態(tài)來評價甚至是失敗的,但我相信 只要肯反思,能改進,就能變成“好家長”。好的家長不是天生的,是后天慢慢習得的。 孩子的出走,帶給我巨大的沖擊,傷痛之余更多的是收獲,因為他,我開始反思我自己,也因為他,我開始學習,開始讀書,我甚至開始研究游戲了,我還因此結交了更多的朋友,也終于領會到母親臨終的遺言—— 養(yǎng)育孩子,陪伴比什么都重要。
我開始花時間陪伴孩子,我相信,新學年他會有很大的進步,因為我在進步……
- 上一篇: 讓孩子受點氣,是多么可貴的教育
- 下一篇: 沒有非去不可的飯局,只有瞬間長大的娃